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网站公告| 新闻中心| 企业简介| 科技服务| 服务流程| 企业联盟| 专利服务| 政策法规| 奥达博客|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当前科技中介业的特点
  点击率:[2408]  发布时间:[2008/12/25]  双击滚屏查看

当前科技中介业的特点
  2005年3月28日10:7 来源:


1.机构规模一般不大,但对经营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科技中介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工作,往往需要具有技术、营销、法律专长和良好的产业关系的人组成的团队才能胜任。国外科技中介机构对人员的要求是贵在专精,而不在多。每一个专业人员都能独自负责某一技术转让项目的全程服务,包括发明评估、市场及技术评估、与外聘律师联系进行专利申请、许可协议谈判、被许可方运作绩效的监督等。

  2.科技中介业尚属新兴的小产业,收益一般不高

  这一点以技术经纪业最为典型。技术经纪机构是协助技术供需双方在最有利和有最大盈利可能的条件下开展接触,实现技术交易,其工作流程包括技术评估、市场评估、技术定价、投资可行性分析、寻找许可对象、谈判、签订协议等,整个过程耗时长,成本高,且项目还有失败的危险。

  3.经营主体多元化,且日益强调企业化运作

  各种科技中介由于服务功能和性质的不同,经营主体可能不一样。有的科技中介服务适合私人公司式的商业化运作,有的适合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以非营利机构的形式经营,还有的是谁都可以做,属混合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多地依靠政府的力量发展中介组织。各国的技术转让类中介组织普遍得到政府的大力促进和支持。政府、大学、研究机构支持的技术转让机构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但也日益强调企业化运作,甚至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

  4.兼营性机构或公司多,科技中介只是其众多服务项目中的一种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多阶段活动、多角色参与的复杂过程。大多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外部提供各种各样的创新支持服务,而科技中介只是企业需要的外部服务中的一种。因此,很多企业技术服务组织尽可能拓展其服务范围,力求为企业提供包括技术、资金、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法律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创新支持服务,以吸引客户。这种一体化的服务由于考虑了企业的全面需要(技术的和其它的),故更受企业的欢迎,这反过来又促进了那些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的选择和吸纳。此外,一些主营业务并非是科技中介的机构,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技术和专业类协会、风险投资公司等,也出于其业务的需要或市场的拉动兼营科技中介活动。

  5.以区域整合或连锁经营为特征的网络化发展

  近年来,科技中介行业出现了网络化发展趋势,已出现城市网络、区域性网络和国际化网络。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支持建立区域整合的企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与区域整合相得益彰的是科技中介的连锁经营。区域整合致力于在一个地区内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而连锁经营是某种形式的科技中介组织在不同地区的繁殖经营。

  6.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科技中介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科技中介机构唯有紧紧跟踪科技发展的步伐,从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快速准确地识别那些真正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技术,才能在中介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技术转让的周期大大缩短,要求中介机构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的过程必须加快。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商品交换、资金流动、信息传播、人员往来的加速,也促使科技中介机构在具有全球视角的同时,必须提高科技中介的效能。面对种种挑战,科技中介机构唯有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服务,才能生存和发展。

  世界在变,科技中介服务也在变。比如技术推广服务,以往的技术推广服务主要位于创新活动的下游,一般不参与到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中,主要是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商业化。但近年来,已有一些技术推广机构向创新活动的中上游转移,直接参与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过程中,从研究开发开始,就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如瑞典的能力中心。而且,技术推广的下游服务也在逐步深化和扩展,推广中介机构不仅向企业推介技术,还会帮助企业去实施,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立项、融资、研究开发、咨询到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服务,以求让企业看到中介的真正价值。

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现状及主要做法
  2005年3月28日10:13 来源:科技日报

 

一、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相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在建设中始终把转化科技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孵化器建设的中心任务,得到了区县政府、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积极响应。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

  截止到2002年底,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共26家,其中5家国家级创业中心,孵化面积56.49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331家,累计毕业企业202家,留学生企业(含外资企业)165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孵化企业技工贸收入45.19亿元,利税3.39亿元,就业人数22149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或者一倍以上,培育出了新涛科技等一批亮点科技企业。

  目前,上海已有上海市创业中心等五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的创业中心,2001年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被评为“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杨浦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获得了“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目前,上海已被科技部列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二、具体措施
  1、整合技术资源,强化成果转化
  上海市科委在孵化器的建设中,注重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结合,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院所科技资源条件,为在孵企业提供优质、方便的科研信息,研究设施和培训服务,同时也鼓励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到孵化器中创业,推动在孵企业与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重视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要为产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在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区(一区六园)内,每个园区都建有一个孵化器,中小科技企业通过培育,长大毕业后就留在园区内发展,依托高新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产业。例如:漕河泾高科技园区中的孵化器拥有孵化面积27000平方米,在孵企业89个,2002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5亿元,已有56家企业毕业,企业培育成活率达90%以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各区的特色产业结合,例如:根据环保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杨浦区的原有优势,创建了环保孵化器等等。结合徐汇区的纳米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依托区政府,上海材料所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创建了上海市纳米技术孵化器。这些孵化器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紧密结合,得到了区县政府的欢迎和积极参与。

  3、构建技术平台,完善服务功能
  科技企业孵化器要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营造适于科技企业迅速成长的环境。为了进一步提升孵化器的服务功能,上海市科委加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配套构建专业技术平台,逐步形成具有“专业孵化定位、专业技术平台、专业孵化队伍”的特色孵化器群体。

  4、鼓励多元投资,推进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市科委积极支持、引导和鼓励区政府、大学、上市公司、房地产公司、民营企业及个人参与孵化器的投资,力求改变过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总公司或市政府,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缺乏活力的现状。近年来,上海市科委每年出资支持上海市创业中心以参股形式或以与区县共同出资建立孵化资金的形式支持孵化器的建设。目前,上海26家孵化器中的17家都得到了上述形式的支持,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孵化器建设的积极性。

  5、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孵化质量
  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IBI〕是1997年经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科技部共同认定的全国八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全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孵化器,它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牵头,由张江创业中心、漕河泾创业中心一起依照“一器多基地”的模式组成,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与合作。自199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五期“企业孵化器孵化模式”国际研讨班,并已与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孵化器或有关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并签署了相应的合作协议。

  6、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规范管理
  为了规范孵化器的管理,集成各自的优势,推进资源共享,上海市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网络化管理体系,成立了上海市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孵化器的政策与法规,制订发展规划,落实市政府对孵化器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各孵化器的指导与协调,协助解决各孵化器运作中的矛盾,探索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该网络组织框架分为网络指导委员会、网络管理委员会、网络工作办公室和网络成员单位四个层次。网络指导委员会由上海市分管副市长挂帅,市政府有关委办局负责人组成,日常工作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负责。对于上海及周边地区凡认可“上海市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章程”的孵化机构,向网络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经确认可成为网络成员。通过孵化器网络,政府加强了对各孵化器的支持和引导,各孵化器间也破除门户界限,实行横向联合。上海市科委在抓孵化器硬件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孵化器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上海孵化器的优质品牌。

  总之,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效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培育了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加速向高新技术领域调整,拓展了产学研结合的渠道,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初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05年3月28日10:16 来源:武汉技术交易所


为贯彻落实《武汉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及到二○一○年长期发展计划》中提出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等目标,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8月,武汉技术交易所成立,列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同年,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行文,同意我所为全国"试点技术交易所"。


  武汉技术交易所成立后,以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六项工作:


  一、点面结合,强化科技成果的集散和交易功能


  武汉科技资源丰富,科技成果累累。运用市场机制合理调配这些资源,是我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采取了"千、百、十"工程化的做法,即每年收集一千项武汉地区最新科技成果供社会选用;通过系统整理,重点向社会推介一百项组织技术交易;通过系统"包装",编制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计划书开展融资。这些项目通过我所网站,我所每年编印的综合性《武汉科技》年刊和《科技成果转化》月刊向社会扩散,通过在武汉和外地举办的各类大型技术交流会组织规模交易。五年来,共组织参加了在北京、上海、重庆、广西、深圳、西安、昆明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及武汉地区举办的大型技术交易交流会、经贸洽谈会、博览会等共54次。累计成交合同3789项,成交总额37.61亿元。


  二、突出重点,组织高新技术项目的招商引资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并使之迅速形成规模效益,我们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大的高科技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持有单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1998年举办的首届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上,武汉展团成交合同3.76亿元,成交额位居国内城市展团第三。其中有十一项高新技术项目,如"三九蛋白肽"、"白蛋白多肽胶囊"、"GIS地理信息系统"、"数码钢琴"等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交易额占武汉展团合同成交额的68%。在不久前结束的"2001中国(武汉)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推出的一批农业高新科技项目或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又获硕果,仅"特种花卉"、"生物肥料"、"无公害蔬菜大棚"三个项目吸引了台湾、西班牙、加拿大投资商的兴趣,投资总额2.1亿元人民币(其中含1150万美元),在武汉共建生产基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2002年"第四届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上,武汉展团成交1亿元,有力推动了武汉与国内外的科技和经济合作。


  三、面向市场,组织共性技术推广应用


  在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指导下,我们围绕"CAD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水稻旱育抛栽再生"(简称水稻旱抛再技术)、"双低油菜栽培"、"袋装蘑菇"等一批工业和农业共性技术,以工程化方式组织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经过五年推广,全市CAD技术普及率和覆盖率大幅提高。其中机械、汽车、造船、电子、工程建设五个重点行业的普及率分别达到74.6%、88.2%、100%、77.2%、100%。平均普及率81.4%,比五年前平均提高66.6%。累计新增产值18.34亿元,新增利税5.29亿元。1999年,我市CAD应用工程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水稻旱抛再技术"推广118.4万亩,新增产量9.3万吨,新增收入1.8亿元。推广"双低(低芥酸、低葡萄糖酸钙)油菜"152.9万亩,总产量1.53万吨,新增收入3亿元。这些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作出了贡献。


  四、延伸功能,推进技术产权交易


  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宏观规模效益的"瓶颈"。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从1998年开始,我们刻意将技术交易所的功能向金融市场和产权市场延伸,脚踏实地推进技术产权交易。通过多种方式,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与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和有关企业"结对子",使各方的技术、资金、产权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武汉顺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YR型水平全向静电扬声器及系统"曾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产品出口美国、欧洲等地。但由于该公司资金短缺,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通过我所牵线搭桥,由上市公司武商集团以350万元的价格整体收购该项产品的技术和生产权。后又注入500万元资金,建成了年产静电扬声器单元30万件、配套系统5万套的生产线,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武汉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海水脱硫(NSW)"、"燃煤烟气脱硫"技术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环保技术,已在我国沿海几家电厂成功应用。去年,我所和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在"首届上海工业博览会"上与上海航天动力机械公司、北京汇奇经贸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2001年6月,三方共同组建了"上海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武汉晶源公司以无形资产入股并成为第一大股东。最近,我们先后组织五家武汉地区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企业以租赁方式,由引入企业按当地政府的优惠价一次性支付五十年厂地使用费,在毗邻武汉的湖北应城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不仅解决了这些企业在规模扩张中厂地紧缺的困难,而且盘活了当地一批剩余国有和集体资产。通过资产置换,为当地引进了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增加了税源和就业机会。并在该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开发小区,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五、集成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难或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原因很多,但也与科技中介机构不善于对大量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开发和提供有效的全程中介服务有关。对此,我所在提升中介全程服务能力上狠下功夫,着力做好从源头到需求的双向服务工作,重点选择若干科技成果,从成果鉴定、价值评估、可行性分析、法规咨询、交易组织、金融支持等环节提供服务,提高了项目的市场可信度,方便了技术供、求双方,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在我们的帮助下,1998年首次亮相"深圳高交会",并以现场表演方式,与远隔千里的武汉市专设会场通话,吸引了市场的注意。深圳高交会后,又立马协助学校组织通过了信息产业部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不久,该项技术以300万元作价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组建了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的"武汉瑞风科技有限公司";接着,又组织上市公司武塑集团与之"联姻"。前后仅一年时间,就使该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最近,我们通过对武汉环保产业集团一项"废水处理及物料回收膜技术装置"项目进行整体包装,受到了湖北黄石金牛集团公司的青睐,由该公司出资2500万元,共同实现产业化生产。


  六、健全网络,加强跨地区的广泛合作


  科技中介服务是一项开拓性和开放性的活动。要使这一活动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跨地区的广泛合作。武汉技术交易所成立当年,在财政投入仅100万元的基础上,我们投入50万元建立了"武汉技术交易信息管理系统"局域网,并在我市13个区建立了终端查询检索系统;去年,我们以"资源换技术"的方法,与武汉讯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武汉科技热线"网站(www.hottech.com.cn),并与上海、天津、沈阳三地技术交易所实现了网上链接并结成了战略同盟。在政府没有投入下,开通了"武汉市科技局"网站。还与国内30多个省(市)技术交易所、科技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外地许多科技部门和企业主动来我所寻求合作。我们受邀组织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赴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广西、河南、湖北等省、自治区二十多个城市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开展跨区科技合作;同时,也热情协助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城市在武汉组织的科技招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推介科技项目2500余项,签订双边合作协议55份,签订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亿元人民币。使我所成为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对外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


  回顾我们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坚持开拓创新、集成功能、优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我所是在政府投入很少的基础上启动的。五年多来至所以能持续发展,除政府部门支持外,我们把开拓创新、集成功能、优化管理摆到重要位置。具体表现为推行"四制",即会员制、合同制、责任制、聘用制。所谓会员制,是为组合武汉地区科技资源,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科技、经济管理部门,依托在全市13个区科委下建立的技术交易分所,形成了拥有154个会员单位,建立了武汉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骨干队伍和技术交易体系。会员单位一律不交会费;所谓合同制,是为有效开展科技中介全程服务,与社会其他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科技经纪人事务所等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合作中的责、权、利。所内不另设机构,不另立山头;所谓责任制,是指在所内实行部门和工作人员年度目标责任,并定期实行责任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所谓聘用制,是指交易所工作人员与法定代表人签订聘用合同,每年续聘一次。如连续两年不被聘用,根据规定予以辞退。


  二、坚持一头抓源头、一头抓需求、中间抓运作的工作方法


  搞好科技中介服务工作,首要是抓住技术源头和技术需求。否则,就失去了科技中介服务的对象和市场。因此,开展市场调查和供需项目搜寻,是我所日常工作。要使科技中介服务卓有成效,必须抓好中间运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高效。每项科技中介服务活动,都要求执行人认真提出初步组织实施方案,并与委托方共同协商,经过补充、修订后组织实施。对于一些大型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在制定组织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中,充分发动各部门集思广益,广泛参入,提倡竞争,搞好协作。推行"交易所搭台,各部门唱戏"。调动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中介服务丰富多彩。如在2001年组织的"第三届武汉信息技术科技周"和连续两年主办的"中国(武汉)农业高新技术及产品国际博览会"间,我所各部门均以不同角色介入,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压力"的工作氛围。使展示、论坛、招商、信息发布、合同签约各项活动井然有序,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坚持效益优先,以服务求效益的发展目标


  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技中介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武汉技术交易所政府投入和事业费严重不足。但我们并没有坐、等、靠、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原则,强化服务质量,以服务质量和工作实绩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争取政府部门的项目资助,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取得相应的服务收入。在科技中介服务中虽坚持市场机制操作,但不过份强调自身经济效益,只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保本"或微利运作,有时还要"赔本"。从短期看,似乎单位利益受损,但长远看,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随之业务量逐年增多,单位积累也不断增加。依靠政府但不依赖政府,发展是硬道理已在单位上下形成共识。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单位固定资产是成立初期的两倍,办公条件和工作手段得到了很大改善,单位的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提高了全体职工抓好科技中介服务的信心


江网上技术市场,构建技术中介大平台
  2005年3月28日10:17 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去年以来,浙江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重视支持下,进行了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探索,目标是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技术中介大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推进产学研结合,走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主办,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11个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国内首家网上技术市场,从筹建到正式运行受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欢迎,市场的特点和优势日益显现。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一个为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劳务交易提供服务的技术中介大平台。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大规模组织企业技术难题项目的在线洽谈、简易招标、规范招标,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踊跃上网投标,实现科研劳务交易。这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满足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需求。截止2003年7月16日,全省已有39756家企业建立交易网点,各类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发布技术难题数10753项,提供研发经费72.5亿元。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一个开放的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推出的科研项目,无论是企业的还是政府的,都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不分地域,不分所有制,不分隶属关系,鼓励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参与投标,承接课题。网上技术市场正式签约的项目中,50%以上是由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承接的。如,武汉开目公司中标了两个制造业信息化项目,获得的研发经费320万元;上海网元公司中标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开发研究"项目,获得的研发经费也达320万元。到2003年7月16日止,全国已有40512家高校、科研机构加盟这一市场,在线专家达59642位,网上技术市场的累计点击率高达224万人次。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一个全天侯、永不落幕的技术中介大平台。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采用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交易手段,使科研项目在线洽淡、招投标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适应性广、成本低、时效长、效率高、选择更广泛、引入竞争机制更充分的特点。鼠标一点网上技术市场,企业就可以随时找到数以千计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高校、科研院所也可以随时找到成千上万相应的企业和大量课题、科研经费,这是任何交易会、洽淡会难以办到的。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一个有利于培育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市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集聚了一大批科技中介机构,提供行业性的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交易服务和企业难题招标代理服务,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技术难题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又拓展了自身的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能力。2003年7月16日止,10057余家中介机构加盟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一个政府调控的公益性的市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建立11个市级市场和88个县级分市场,省市县投入了6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网络设施建设,政府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唱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同时,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建立上网信息审查制度,设立网上投诉中心,倡导诚信交易,参与"信用浙江"的建设。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自2002年11月16日正式运行以来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研发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网上技术市场由企业出课题、出经费,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承接课题,科技人员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找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难,高校、科研院所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难的问题,找准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企业与科技人员关注的热点和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焦点,深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普遍欢迎。截止2003年7月16日,正式签约项目已达2411项,合同金额25.6亿元,其中研发经费100万元以上的签约项目922项。

 

促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推出的企业技术难题和科技部门主动设计的课题,实行课题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追踪问效制。这样,一方面彻底改变了过去科技项目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申报,科技部门逐级筛选立项的传统做法,变被动立项为主动设计,促进了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通过主动设计、联合招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要项目,凭借实力要项目,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和内部机制的转换。如浙江省机电研究院在网上技术市场招标中连续中标三个项目,获得的研发经费达680万元;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也中标两个项目,获得的研发经费达240万元。

 

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组织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各类创新主体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的互动机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把浙江的企业与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有效地链接起来,同时通过科研项目在线洽谈、网上招投标等多种交易形式,充分调动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大合唱。通过搭建网上技术市场中介平台,让浙江的企业和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广大的科技人员在这一平台上实现大合唱。我们还采取省、市、县(市、区)科技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企业联合主动设计科研课题,共同出资,联合招标的方式,吸引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来浙江投标,实现产学研、多学科联合攻关。从而组织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形成了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之所以建设快、效果好,主要经验是:
准确定位是基础。浙江中小企业居多、经营机制灵活、民间资金丰厚、科技需求旺盛的实际,顺应多学科联合攻关、研发产业一体化的趋势,找准市场定位,突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坚持以技术需求拉动技术供给,以技术买方市场拉动技术卖方市场,改变了目前办技术成果交易会以成果和技术供方为主的传统形式。网上技术市场以科研劳务交易为主要内容,以在线洽谈、简易招投标、规范性招投标、专利成果交易等为主要交易方式,为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服务,为改造提升区域支柱产业、特色经济服务,加快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努力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政策措施是保证。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证,应用是目的。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软件、统一数据中心、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安全运营维护管理制度。在管理上,树立诚信立市、活市、旺市的观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信用监管。在应用上,市县一级重点抓好企业需求,组织企业建立交易网点、推出科研项目;省一级着重抓好浙江省外的大院大所、高等院校为主的科技供方基地建设,组织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上网洽谈和投标。努力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针对浙江省科技资源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状况,浙江省科技厅以及全省各市县科技部门以开放、创新的思路,一方面主动设计课题,通过网上技术市场面向全国招标;另一方面,对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正式签约项目采取优先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实行科技经费配套等措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领导重视是关键。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筹建过程中,浙江省委、省政府、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最大的市场在网上";科学技术部徐冠华部长批示"期盼做好这项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王景川局长题词:"祝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越办越好"。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各级科技部门上下集成、共同努力;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兄弟省(市、区)科技部门大力支持,协同配合,才得以使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顺利建设运行。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是一个新生事物,仍然需要各级领导的继续关心支持,仍然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培育。浙江省各级科技部门按照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希望网上技术市场得到更快的发展,为浙江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省科技厅党组提出"坚持下去、完善起来、推广开来"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院所依托、市场运作、综合集成、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原则,巩固已有成果,完善管理制度,拓展市场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把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成为立足浙江、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大市场,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城市体系建设工作报告
  2005年3月28日10:14 来源:


北京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之一,积极结合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实施,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城市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首都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

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就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集成资源,把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它资源有机组合成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换言之,创业孵化体系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行业协会与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是一个相互协作,互动交融的动态系统。
几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孵化器的数量及其在孵企业的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其种类与运作形式呈现多样化,在与其他社会资源的结合上也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孵化器成为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措施。目前,首都创业孵化体系逐渐呈现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专业性产业化基地等链式衔接、彼此环套的系统状态,这些大模块周围还散布着各种配套的中介服务性机构,弥补充实着首都创业孵化体系。

一、北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城市体系建设成绩
(一)
科技企业孵化器
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始于1989年。十年之后的1999年,全市孵化器总数为12家,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家,在孵企业当年销售总收入10亿元。1999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后,孵化器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2年底,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8家之多,数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共有孵化面积56万余平方米,累计总投资150530万元,在孵企业1150多家。十多年来,全市累计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最近三年总投资超过了8亿元,包括财政投入4亿多元(市级财政投资6千万元)。

孵化器建设推动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全市26家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总孵化面积为34.5万平方米,总孵化基金约有7600万。2002年,各个"孵化基地"新入孵的企业数为856家,入孵的项目为570项,毕业的企业数为124家。"孵化基地"解决就业人数17416人,其中吸引留学人员613人;19家"孵化基地"的入孵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3亿元,纳税总额1.8亿元。

科技企业孵化器各项指标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底孵化器在孵企业数占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总数(6690家)的比例为4.4%。2002年,该比例上升到了9.6%(1150/12000);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由1999年的1.5%(3600/243000)上升到2002年的4.3%(17416/406000);技工贸总收入由1999年的0.9%(10/1049)上升的2002年的3.3%(80.3/2404.8)。

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企业、扶持创新的价值日益显著,成效日渐突出。例如,成立于1993年的北京桑原技术开发中心(股份合作制),一直到2000年注册资本仍然是3万元,业务没有明显进展;经过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的孵化介入,仅在开始孵化的当年,4个月内销售收入较前一年全年增长了13.5%,毛利润增长了26.1%,税后利润增长了24.4%;经过全方位的专业性孵化,2002年该中心已经发展成注册资本500万元,总资产750元的"北京桑原中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在孵化器的支持下,该公司受到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有望提前一年完成二期融资,实现"3万元股份合作中心--500万小型软件公司--3000万元中型软件企业"的"孵化三级跳"过程。又如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美髯公公司,起初注册金为50万元,经过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八六三软件孵化器的联合孵化,注册资本已经发展成1100万元;该公司经过5个月的专业孵化,合同金额从360万元发展到1700万元,增加了3.72倍。

(二)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更靠近技术创新主体、更容易为创业者提供创新支持的孵化机构。作为首都创业孵化体系的一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从2000年就开始了。2001年北京市的清华大学科技园和北大科技园首先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到2002年底,北京地区已经发展到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5家市级大学科技园,目前还有条件成熟的大学科技园正在筹建。

高等院校已建成的8家市级大学科技园,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95%以上的资金来自学校和社会;科技园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8家大学科技园建筑面积已达91万平方米,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园区管理队伍,管理人员中9%为博士,14%为硕士以上学历,99%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不少大学科技园建设已经走出校园,在北京郊县、开发区合作或买地建园,并带动当地创业与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扩散效应。如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在校外有三个园区:一是昌平区立水桥科技园孵化园区,占地200亩,已建厂房8000平米,二是科技园密云工业园区,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5000平米,三是科技园房山工业园区,占地190亩,建筑面积13000平米。又如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近期在昌平区北七镇郑各庄启动建设"信息谷"园区,首期占地100亩土地。

另据统计,北京市8家市级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已达498家;入园企业职工人数达8000多人,其中吸引留学归国人员92人;入园企业2002年技工贸总收入达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上交税费4.2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大学科技园依靠自身的优势资源,孵化创业企业,培育创新人才。例如,1996年,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胡昌振教授开始"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与攻击响应技术"的研究;1999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引进种子基金对该项目进行了重点孵化;2001年11月,科技园在完成该项目孵化之后,帮助引入风险投资并注册成立了北京理工先河科技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商务计划、市场营销策略,协助企业进行产品认证及市场推广工作,并为企业提供财务等服务;目前,北京理工先河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良好,公司的产品"金海豚"网络动态防护系统,在业界有较好的知名度。

(三)专业性产业化基地

创业孵化体系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补充层次,专业性的产业化基地也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目前这块工作正在开展中。

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正在加紧基地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其定位在新材料专业的创业体系,基地总用地面积453.6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72.67公顷,公共绿地60.10公顷,规划绿地率35%,总容积率0.99;基地内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中水、天然气、电力、电信宽带网、有线电视管线,并建有两座110KV(千伏)变电站、两座天然气调压站及一座日处理量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基地按不同的用地性质划分为4个工业、科研区、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区和一个生活居住区。

位于通州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其核心区设在通州区次渠,核心区规划总占地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经基本具备。通州区人民政府成立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入驻企业具体业务。按照通州基地建设规划,基地产业的主体为机械制造业(如机床、激光、机器人、工程机械、环保设备),电子仪器、电力电子产品、医疗设备及其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已有北京博飞仪器公司,北京银力环电气公司,北京航空表面工程技术公司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在通州经营,正在运作北京工程机械集团、北京机床企业入驻通州,同时,清华大学等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也在接洽之中。

(四)"孵化体系"中其他配套的服务机构

随着孵化器的发展,孵化行业逐渐壮大,行业规范、行业自律的需求随之产生,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北京创业孵育协会是在北京孵化网络的基础上,由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咨询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科研机构以及高科技企业等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接受北京市科委的业务指导。其宗旨是加强各企业孵化器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举办各种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等,增强首都各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孵育创业者和新建高科技小企业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动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立四年来,该协会在发展会员,规范行业的同时,更重视理论研究对孵化工作的指导,开展、参与了许多研究课题,以加强孵化工作的方向性、规范性及层次性等。

随着孵化业务的发展,众多孵化器公司市场化生存的产物,孵化器管理公司出现。由北京市五家实力雄厚的孵化器公司投资成立的北京创业联合孵化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投融资为主要业务,重点面向孵化器内在孵中小企业服务的管理公司。该公司能够成立的原因是孵化器继续深化发展,投融资业务等增值性服务成为瓶颈,这样,市场有需求,业务又空缺,专业的管理公司就诞生了。目前该公司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业务量也是不断增加,已经帮多个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区域进行过成功的咨询策划,投融资的服务业务也有很大进展。

围绕孵化器的工作需要,在孵育协会的组织下,孵化器周围网罗了一大批服务机构。例如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中关村青年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中关村宏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高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泰华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等投资性服务机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安信通盟管理公司、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中兆律师事务所、北京正德大成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还有清华同方公司、德达创先集团等大型科技企业。这些机构为孵化器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源,为孵化企业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渠道。

围绕孵化器的发展,孵育协会和众多服务机构组织了很多活动,加强孵化培训、促进交流。每年北京科博会期间都举办"企业孵化器国际论坛",提供国内外同行普遍交流的机会;孵化行业不定期有"创业港"活动,为有意介入孵化行业的服务机构提供展示的机会,为孵化圈内人士提供聚会交流的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提供物质条件。

根据孵化体系建设的需要,孵化行业的评估诊断工作逐步规范。目前孵化行业关于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完成,并且今年已经用到"孵化基地"的复核工作中;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考察了24个指标,从实力和绩效两方面对孵化器进行评测。

另外,对在孵企业的诊断工作从去年就开始了,今年继续推进,预计完成600多家在孵企业诊断,诊断将使得孵化器更透彻的了解在孵企业,以便有针对性的提供孵化服务,诊断也可以为企业自身提供发展参考,诊断还可以作为向投资机构证明企业实力、信誉的依据等。

体系中还有相应的"接口"组织,实现首都孵化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科学园协会和国家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合作,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依托在北京创业孵育协会这个实体上,从而开辟了一条国际交流合作的便利渠道,加强了我国孵化界同国际同行的沟通合作。通过该渠道,我们已经多次派出孵化管理人员在欧美国家进行考察培训,同样也邀请了许多国际孵化专家来京授课交流,我们还同国外许多研究创业的大学院所,如美国的百森商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讯学院等,进行学者走访等合作。

二、 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城市体系建设的经验措施。
在这几年推进首都创业孵化体系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贯彻"体系建设"的思想。我们把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定位为以孵化为核心任务的一个网络体系,首先是孵化工作的层次交替、网络交织的意识观念的培养,再就是孵化关系、孵化路径四通八达的体系、创业氛围的营造;孵化体系建设不单是孵化器数量增加、面积增大,我们还紧紧抓住其他孵化相关环节的建设,例如投融资体系、政策体系等等;孵化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向前推进的工作,是孵化资源网络化调配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疏通创新之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二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工作,多次对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建设给予指示,市政府主管领导更是经常深入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进行调研和指导。

三是在全国率先制定专门的推动孵化器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市政府将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纳入"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批准实施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十五发展纲要",出台了"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对孵化器事业进行宏观指导与政策扶持。

四是资金支持。近几年,市科委累计在孵化器建设上的投资达6000万元,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投资近2000万元,在产业化基地上也有很大投入;区县政府和高新区共投入资金近4亿元;相关委办局在孵化器的注册登记、税收、人才引进、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


五是采用了民间推动的手段。为实现企业孵化资源的整合,我们创建了北京创业孵育协会这个企业孵化器的民间专业组织。协会由孵化器、投融资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研发机构、大企业以及在孵企业等组成,旨在通过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活动、培训、孵化器理论研究、国际合作渠道的拓展等工作,切实推动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协会构建起孵化器之间交流与协调的网络,代表孵化器集体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沟通与合作,成为政府与孵化器产业间的桥梁。随着孵育协会的发展和创业孵化体系的推进,协会已经发展成一个孵化工作不可或缺的纽带,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基地以及各类服务机构紧紧团结在协会周围,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


六是进行孵化管理团队的培训。为提高孵化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通过举办研修班、讲座等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孵化管理、企业诊断、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利用国际交流的机会锻炼孵化器管理队伍。近三年,每年有超过30位国际孵化器专家和学者来京考察和交流。每年我们派出30人赴国外考察及参加国际会议。我们每年五月举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孵化器专家来京演讲,并与本地的孵化器管理人员就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讨。

七是推动理论研究。孵化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市科委每年出版"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报告",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参照。目前有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近十个课题组在进行有关孵化器与科技创业的理论研究,其中多数得到市科委的资助。孵化器经营管理者研究的气氛浓厚,他们经常就工作中的问题聚会讨论、交流经验。

三、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城市体系建设的想法体会

为深化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城市体系建设工作,下一步孵化器工作的重点,要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具体工作想法有以下几点:
1、
整合创新服务资源,做好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和首都创业孵化体系的对接工作。利用社会资源办好创业信息网站和为孵化企业服务的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网站及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企业需求信息。建立孵化器及在孵企业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及在孵企业,进行定期评价和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新材料园及其他机构建立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专业孵化器提供服务。对孵化器开放科技条件市场,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实验服务。拟建设首都"数字孵化体系"项目。

2、
加强孵化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目前孵化工作的运作流程中仍然有旧体制思路方法的痕迹,如人员的任用、投资决策等等。要围绕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孵化工作理念。要组织专家组上门提供咨询服务。利用专家和评估、咨询机构等深入调研,建立孵化机构监测系统,对孵化机构进行定期的测评。以此来影响孵化机构的投资人,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规范孵化器的经营,在孵化体系中全面贯彻新型的现代运营思路。

3、
强化孵化机构的孵化功能。这里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通过在"孵化基地"的认定和复核等工作中相应的政策激励等影响孵化器的人力资源结构,通过一些评价指标来促使投资人调整孵化机构的团队素质,通过加强培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来提高孵化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特别要增强孵化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对首都地区新创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与投资能力。拟设立一支专门支持孵化器在敷的"种子期"科技企业的"创业孵化资金"。

 

举全市之力 扶科技中介
  2005年6月13日9:12 来源:上海科技报网


上海科技报(记者
吴国瑛):滴答,滴答,墙上的时钟已指向18点,原定两小时的上海科技中介机构互联互动互促恳谈会已超时半小时,可大家的发言热情丝毫不减,因为关注的是一个共同话题——上海的科技中介如何发展?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市知识产权局、航天局、科技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场中介发展署、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律师事务所、科技评估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科技孵化器、民营科技企业……只要看看有那么多不同类别的机构和单位与会,我们就可以知道发展科技中介关乎“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全局。

    科技中介包含从事中介服务的机构和以技术转移为职业的技术经纪人,专业的技术经纪人尤为紧缺。与会人士呼吁,应举全市之力,为技术经纪人提供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寻求服务市场,由此带动一批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在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大家就技术经纪人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畅所欲言。
  
    现状:行业培训中断3年,绝大部分经纪人已转行   

    “要改变中介是‘掮客’的落后观念,特别要提高技术经纪人的社会地位。”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首先发言。他说,技术经纪人不同于一般的房产经纪等,他们需要有一定科技背景。而这些有一定学科背景的知识分子,更在乎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这样一些“有身价”的头衔,因为这比技术经纪人更能得到社会认同。
  

    与会代表纷纷认同,上海技术经纪人培训已中断3年,原来培育出来的绝大部分技术经纪人已转行,社会对这类科技中介缺乏一定的认识。技术经纪人的社会地位和收益回报亟待提高,这样才能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加入其中。
  

    上海市市场中介发展署副署长夏镇龙进一步提出,科技中介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入竞争机制,不是做的人越少越好,应该有共赢的理念,把整个行业的信誉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把整个技术交易市场做大。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介绍讲诚信的技术经纪人以及成功的中介案例,为市场提高声誉并树立起信心。
  

    意义:项目和企业擦肩而过,亟需“红娘”穿针引线
    “信息”是这次恳谈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很多人谈到,信息不对称使科研单位不知把“女儿”“嫁”到哪里,企业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合适的项目提升产业能级,擦肩而过、相逢不相识的情况屡屡发生,这就需要技术经纪人做这个穿针引线的“红娘”。上海有13万家企业,辐射长三角地区数字更可观,发展技术经纪人的市场有多大,可想而知。
  

    上海市科委政策体改处处长钱维锠指出,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原来一些项目由政府出面牵线、协调,现在政府不直接出面了,后退出来的空间该由谁填空?技术经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填补,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直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有些企业提到,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够通畅,其实现在市政府的相关政策实行公开,可网上查询或到有关部门索取。信息社会,政策也成为一种信息,谁掌握越多,谁获益越多。信息没有交流就是一潭死水,技术经纪人的活动可以使狭窄的信息通道变得四通八达。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许章林、上海科学院院长孙正心、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曲雁、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姚伟民、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朱林海律师等纷纷表示,愿意就本行业本单位给予技术经纪人更多支持与帮助,众志成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策:降门槛、降风险、搭平台 高回报   

    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杨庆根说,如果说浩如烟海的房产经纪人繁荣了房地产交易市场,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设想一下:数以千计的科技中介机构、
数以万计的技术经纪人可以大大活跃我们的技术交易市场,促使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走进企业,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转化是科技和经济之间的真正桥梁。正因为意识到技术经纪人的重要性,以及巨大的发展空间,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愿意投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市科委的直接指导下,为发展技术经纪人做些工作,我们的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行业。
  

    杨庆根接着说,我们已经跨出了突破技术转移瓶颈的“破冰之举”,计划完成“20+1”任务——举办10个培训班,使1000名技术经纪人获从业资格,打造一支专业队伍,日前中断3年的培训已经恢复,首批96名学员获上海市技术经纪人资格;搭建10个载体,由中心推进成立公司实体,方便一些科技高级人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科技中介服务;推出1个技术经纪发展促进资金管理办法,引导技术经纪人提高活动积极性。
  

    针对有的技术经人存在的许多顾虑,如劳心劳力拉拢上下家,却往往被人家过河拆桥,还有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存在一定差别,市场缺乏收益规范,有时回报并不丰厚等问题,杨庆根指出,“20+1”的举措就是旨在“两降低、两提高”:降低入门门槛,降低活动风险,提高利益回报,提高活动积极性。中心将根据技术经纪发展促进资金管理办法,拿出引导资金适当补贴技术经纪人的活动经费及个调税等,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个人收益回报,增强积极参与科技中介服务的原动力,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上海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诚聘
  2006年4月25日10:44 


    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是上海市科委所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推进社会科技中介发展并开展国内外科技协作交流、国内外技术转移、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交流等业务。本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并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现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诚聘下列人才。欢迎加盟,共铸辉煌。

综合办公室文秘主管
1名

    男性,中共党员,35岁以下,硕士学历,英语4级以上,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团队精神,善于协调沟通。有相关工作经历、上海户口者优先。

国内交流业务主管
1名

    男性,硕士学历,35岁左右。具有较强的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英语4级以上。有相关工作经历、上海户口者优先。

国际交流业务主管
1名

    男性,硕士学历,35岁左右。具有较强的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英语6级,口语流利。具有相关工作经历、上海户口者优先。

技术转移业务主管
1名

    男性,硕士学历,35岁左右。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沟通能力,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英语4级以上。有相关工作经历、上海户口者优先。

科技人才交流业务主管
1名

    男性,硕士学历,35岁左右。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相关人才中介职称、上海户口者优先。

电话:64645557-4325

信箱:wanghc@1525.sh.cn

 

 

 

 

 

版权所有:新疆奥达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新ICP备16003681号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40号附8号 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109室 邮编:830011
电话: 0991-3856731 传真:0991-3814355 Email:cjxj822@163.com 本网站由路桥网络制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